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信息发布者:杜亚青
    2018-03-08 15:23:11   转载

      为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加快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结合云南实际,特制定本纲要。

      

      一、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扶贫开发取得巨大历史成就。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定点扶贫单位、上海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千方百计加大贫困地区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扶贫济困,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10年来,累计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21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97万人,深度贫困人口由337.5万人下降到160.2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增加到3109元,人均GDP由2207元提高到8590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120元提高到546元。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贫困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特殊困难群体和区域脱贫进程持续加快,创造了具有云南特点的扶贫开发模式,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省扶贫开发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深度贫困人口比重依然很高,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依然凸显,边境和民族贫困问题依然严峻,贫富差距扩大趋势依然持续,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贫困问题仍旧是制约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瓶颈。全省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连片特困地区涉及85个县(市、区)。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新国家扶贫标准,我省贫困人口将超过1500万人,其中仍有深度贫困人口160.2万人,是我省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工作仍然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最突出的重点之一,仍然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

      

      (三)坚定不移打好扶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重大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神圣使命,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事关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2011年至2020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快扶贫开发进程的战略机遇期,是集中攻坚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决战期,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国家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我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跨越式推进,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更加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为扶贫开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把扶贫开发作为推动云南跨越发展,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的重要战略支撑和重大举措,作为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和关键抓手,进一步坚定信心、明确思路,锁定目标、落实责任,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举全省之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让各族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强一堡”战略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以及藏区等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奋力跨越为关键,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培植力度,加快劳动者素质提高,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巩固提升扶贫成果,突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全面推进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努力促进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建设。

      

      (五)工作方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与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项目扶持与提高发展能力、常规扶贫与连片特困地区开发、专项扶贫与强农惠农政策、政府主导与社会帮扶、自身努力与争取支持有机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保障体系。

      

      (六)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确保扶贫开发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瞄准对象,突出重点。瞄准贫困对象,突出重点区域,锁定扶贫开发目标,把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作为重点,在资金项目、政策措施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重点倾斜。

      

      综合开发,整体推进。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以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贫困乡(镇)、贫困村规划为平台,实施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综合治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推进综合扶贫开发。

      

      部门协同,合力攻坚。各行业部门根据扶贫开发总体要求,结合各自职能,落实部门责任,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实施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合力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正确处理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乡(镇)、贫困村社、扶贫对象的贫困特征和致贫因素,突出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实行差异化扶持措施。

      

      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工作质量和水平。在着力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同时,超前谋划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村贫困人口变为城市贫民的问题。围绕桥头堡建设,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有序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减贫项目合作。

      

      社会帮扶,自力更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完善帮扶机制,拓展帮扶领域,扩大帮扶规模,提高帮扶水平。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总体目标。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不低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本实现扶贫对象有饭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疗、有产业。到2020年,基本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基本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自然村村内通硬化道路、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力争控制在3∶1,基尼系数控制在0.38以内,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八)扶持重点

      

      瞄准贫困对象。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对象。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瞄准贫困地区和群体,坚持先难后易,实行贫困人口首扶制度,把着力点放在帮助最困难地区和最困难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上,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

      

      突出重点区域。以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滇西边境山区、藏区四个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把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整体布局的核心,作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重大任务,着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以资源大整合、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连片大开发为主要方式,把解决与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密切相关的进村入户项目和解决制约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坚持“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积极推进产业连片开发,基础设施连片建设,村容村貌连片整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解决制约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致富的主要矛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根本上改变连片特困地区面貌。针对片区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贫困特征及致贫因素,突出重点,分区施策,科学制定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集中力量,整体推进,连片开发。乌蒙山区要突出解决资源承载过重的问题,切实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和农田水利建设,努力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拓展扶贫对象生存和发展空间。石漠化地区要突出以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土地整治和生态恢复建设,着力解决缺土少水等制约脱贫发展的瓶颈。滇西边境山区要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加快“兴边富民”工程建设进程。藏区要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贫困农民生活的改善,推进跨越式发展。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100个特困乡(镇)整乡推进建设,100个连片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各地可自行确定若干连片特困地区,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

      

      优先扶持群体。瞄准160.2万深度贫困群体,打好深度贫困群体扶贫攻坚战。优先解决连片特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贫困问题,继续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巩固提升莽人、克木人、苦聪人帮扶成果,继续推进独龙族、瑶族山瑶支系综合扶贫开发,加大特困民族重点帮扶力度。把农村贫困少数民族群众、妇女儿童、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纳入扶贫规划。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